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中国的主会场活动于5月18日在南京博物院举行,各地博物馆也在此期间推出丰富多彩的活动,线上活动是今年的一大亮点。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如何让博物馆蕴藏的文物资源转化为人们感兴趣的知识、喜欢听的故事,让博物馆为人们提供精神滋养和文化熏陶,是博物馆人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命题。本版的几篇文章围绕这一话题进行探讨,其中既有专业人士的思考,又有博物馆体验者的故事。——-编者
我在西安博物院志愿者队伍里年龄不算最大的,资历却是最老的,从2010年到现在,从事义务讲解已有10年。2019年,我被授予“西安博物院荣誉馆员”称号。一名博物馆志愿者成了荣誉馆员,这在陕西文博领域属于“破天荒”的新鲜事。
我从小就喜欢历史,来西安上大学后,看到博物馆招募志愿者的信息,马上报名参加并通过考核,成为一名志愿讲解员。为了深入了解西安历史文化,让讲解更有知识含量,我走遍了西安每一处历史遗址和每一家博物馆,翻烂了5张西安地图。为了补充专业知识,我经常挤公交车去蹭课,旁听西北大学的《考古学通论》、陕西师范大学的《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大学四年最大的开支是各种博物馆门票和历史书籍,毕业时其他同学都是一包一包的衣服鞋子,而我只有十几箱书。
不论是在西安博物院还是在陕西历史博物馆讲解,最常提到的一个概念就是“丝绸之路”。作为汉唐文化的中心地,西安有关丝路的文物是最多也是最精彩的。要想把这些文物和丝路故事讲好,光靠背稿子可不行。从事志愿讲解的第二年,我就开始重走丝路,每年都会去一些地方,探访沿途的历史遗迹和博物馆。这些年,我的足迹基本覆盖了丝路的全程,往东去了奈良,往西到了罗马。重走丝路开拓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知识,我把沿途所见所感讲给观众听,他们觉得很有意思。这也让我越发意识到这份工作的重要性,借由我们的讲述,那些尘封的历史可以被现代人知道,那些散落在丝路上的故事能走进观众心里,让大家了解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伟大,为我们的民族文化而自豪。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博物馆,把博物馆当成探索历史的课堂。传统的展陈和讲解主要面向成年人,难以激起孩子们的兴趣。从2013年起,我把“让孩子们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我开办了微信公众号“蛋蛋哥哥的历史课堂”,为孩子们撰写有趣的文物知识科普短文,在喜马拉雅平台推出“丝路故事”“陕西国宝故事”等音频节目,此外还走进校园举办公益讲座,7年来影响了近20万中小学生。
今年2月,受“畅听旅行”邀请,我第一次尝试网络直播。从策划选题、制作课件再到掌握技术,一个多月的准备工作只为做好45分钟的直播。直播实时观看人数有3000多人,视频累计观看量过万,这比线下讲解、讲座的传播面要宽得多。直播结束后,观众纷纷留言要我推出系列主题的网上博物馆课程。
这次直播让我意识到,借助互联网和直播等新手段,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来传播博物馆文化应该成为常态。如今,观众走进博物馆,不再是猎奇式地参观,而是越来越注重知识的学习和互动体验。过去那种单向输出式的讲解已经没有市场,互动、交流、深度阐释成为新的要求。作为博物馆故事讲述人,必须紧跟潮流,积极创新,以多样化的手段讲好文物故事,以更大的创作热情投入线上传播,让博物馆里的珍宝走进大众生活,焕发时代光彩。
(作者为西安博物院荣誉馆员:张和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