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侠)为更大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保市场主体、保就业,让市场主体活下来、留下来、强起来,近日,汉中市市场监管局结合当前全市“明责、践诺、结果”主题作风整训及本部门职能推行多项措施,全力支持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
立足实际,升级出台汉中市市场监管局《2021年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任务清单(2.0版)》;落实“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积极推动“告知承诺”改革,推行企业名称自主申报、跨省通办、一照多址、一址多照、简易注销等注册登记便利化措施;遵照“应交尽交”原则,对涉及市场监管的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移交市县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助推全市“最多跑一次”改革加速。
厘清部门职责,依法依职做好无证无照经营常态化清理整治工作,积极引导无证无照市场主体及时办理营业执照,合法从事经营活动;稳步清理名存实亡市场主体,对连续2年未年报及领照后半年以上未经营或长期停业企业进行实际核查,符合吊销条件的进行吊销处理,做到清理一批、唤醒一批、规范一批。
牵头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全力扫除一切制约经济发展的政策障碍,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和服务民生这一中心,大力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执法检查,突出抓好中介服务、金融服务、教育培训、房产交易、土地出让等涉企收费专项治理;保持对转供电主体落实国家电价优惠政策的执法检查力度不降,巩固转供电环节专项治理成果;大力开展供水、供电、供气等价格收费监督检查,切实降低企业运行成本。
组织实施全市放心消费创建工作,培育认定放心消费单位,定期发布消费提醒和警示,按期发布汉中市12315投诉举报分析报告,收集消费纠纷热点信息,编发年度消费纠纷处理典型案例及分析,点评行业乱象,严查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和利用不公平格式合同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大力开展“线下实体店无理由退货”和放心消费创建工作,探索在金融服务和网络经济等新领域建立消费维权工作站,提升消费维权保障能力,不断提高消费环境安全度、经营者诚信度、消费者满意度,规范市场秩序,净化消费环境,引导科学理性健康消费。
持续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常态化,实现对守法者“无事不扰”,对违法者“利剑高悬”;做实“一平台、一品牌”,做优“套餐式、零距离”事中事后政务服务新模式;强化政策支持,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和“个转企”;加强标准和知识产权引领,为市场主体提供技术、专利、商标、标准、计量、认证认可、质量管理、检验检测等专业服务,帮助企业破解发展难题;以地方支柱产业和富民乡村产业、质量问题突出的消费品、防疫用品及原材料等行业为重点,以质量问诊帮扶、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等为手段,推动重点行业、产品、区域质量提升。
支持养老服务、家政服务、托育服务、家电回收、乡村旅游、全域旅游、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科技服务、职业技能培训、社区生活服务、钟点服务、中介服务创业就业平台建设;支持在校大学生、在职科研人员专业技术人才创业,农民工、贫困户、高校毕业生、复退军人、城镇失业(下岗)人员、返乡农民工创新创业;允许返乡农民工创办符合环保、安全、消防条件的小型加工项目,允许在其宅基地内从事生产经营;在校大学生、在职科研人员、农民从事电子商务、设计策划、文化创意、软件开发、信息服务、管理咨询的,允许将其居住宿舍、公寓、住所登记为市场主体经营场所。
支持劳务输出服务和中介技能培训市场主体发展和贫困劳动力通过有组织劳务输出;帮助相关市场主体注册服务商标、制定行业(专业)标准,打造汉中劳务输出就业品牌;整治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查处虚假广告宣传、中介违规收费、“黑中介”,规范价格行为,加强外出务工人员、劳务经纪人市场管理和中介服务行业监管。
积极开展银企对接活动,支持市场主体通过专利权、商标权质押和股权出质等获取贷款融资,助力缓解市场主体融资难题,全力推动企业发展壮大。
大力发展在线新经济业态,支持在线文娱、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拓展生鲜电商零售业态,加速发展“无接触”配送,大力发展新型移动出行等;营造新产业发展良好生态,打造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深度整合的创新体系,引领电子商务、信息服务、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新兴市场主体发展能级持续提升;强化政策集成效应,进一步梳理归整相关政策举措,加强跨部门、跨层级力量联合协作,强化政策集成,放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叠加效应。
对现代农林牧副渔业、先进制造业、新型能源活动、节能环保活动、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技术服务与创新创业服务、现代生产性服务活动、新型生活性服务活动、现代综合管理活动等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建立包容审慎的监管机制,促进“三新”经济快速发展。
责编:张金侠
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