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县漩涡镇:国企带镇村 激活乡村共富“新引擎”

在秦巴腹地的汉阴县,曾面临着县域经济发展难、扶贫资产管护难、村集体经济壮大难、农户稳定增收难等诸多困境。为打破这些枷锁,近期,一场以“国企带镇村”为核心的经济变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在这一创新模式的生动实践中,汉阴县正以国企力量为笔,以乡村资源为墨,在秦巴山区勾勒出一幅村强民富的壮美画卷。

IMG_256

茶香漫山:从“零散种植”到“全链共兴”的蝶变之路

在漩涡镇大涨河村的千亩茶园里,茶农们正忙着采摘春茶,鲜叶篓里翠色欲滴。“过去春茶卖完就闲了,现在夏秋茶也成了‘香饽饽’,每亩茶园增收至少2000元!”村党支部书记蒋克明难掩喜悦。这个曾经因地理位置偏远、产业单一而挣扎在“空壳村”边缘的村落,如今因“国企带镇村”模式迎来转机——汉阴县乡村振兴集团旗下漩涡镇子公司发挥国企资源优势,引入能加工红茶的龙头企业,将茶叶采摘周期从3个月延长至9个月,村集体通过“统一管护、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的差价收益,年增收达20万元。

IMG_256

国企的“带动力”不止于打通销售渠道。除传统种植加工外,公司通过整合21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和3万多农户嵌入产业链,让茶产业带动了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等业态发展。在古色古香的吴家花屋景点旁边,一个简约的“花屋茶吧”映入眼帘,游客围坐桌前,品茗远眺梯田风光。“我们依托凤堰梯田景区,将茶园打造成‘茶旅融合’打卡点,主要就是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现在旅游旺季,光我们这个茶吧日均收入3000元。”漩涡镇国企负责人王伟介绍,国企不仅投资建设了加工厂房、冷链仓储等基础设施,更策划了“采茶体验”“茶文化研学”等项目,带动周边农户开办民宿、农家乐。数据显示,2024年,漩涡镇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2500万元。

旧场新生:闲置资产变身“聚宝盆”的振兴密码

城关镇三坪村的鹦鹉养殖基地里,曾经废弃的猪场已焕然一新:标准化养殖棚内,400对种鸟正哺育幼鸟,旁边的放飞棚里,色彩斑斓的鹦鹉在天网下自由飞翔。“镇国企牵头流转土地、改造设施,我们负责技术和市场,每年支付租金加分红8万元,满产后年销售额可达1000万元。”基地负责人罗家骏指着规划图,“下一步还要打造鹦鹉养殖示范村,带动村民参与养殖,形成‘公司+农户’的全产业链。”

这是汉阴县盘活乡村资产的一个缩影。针对农村大量闲置厂房、土地等资源,汉阴县乡村振兴集团将全县642处5.03亿元经营性资产纳入统一管理,通过“国企+村集体+社会资本”模式实施市场化运营。在城关镇,国企代建的9个财政衔接资金项目已初显成效:前进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带动115户发展庭院经济,中堰村智慧大棚三期项目建成后预计年营收近20万元,更重要的是,这些项目直接为村集体创造了稳定的资产性收益。“以前村集体想发展产业缺资金、缺渠道,现在国企当‘靠山’,我们不仅有了‘家底’,还学会了‘经营’。”城关镇三坪村党支部副书记陈勇说道。

机制创新:从“输血帮扶”到“造血共赢”的深层变革

采访中,“433”“136”等数字频繁被提及,这是汉阴探索的收益分配机制:镇子公司年收益40%归村集体分红、30%归国企、30%用于再投资;村集体收到分红后,再按“10%风险金、30%公积金、60%村民分红”进行二次分配。这种“国企让利、群众受益”的模式,让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跨越——2023年,全县142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3258万元,较2021年增长155%,彻底消除“空壳村”,其中100万元以上的村达4个。

更深刻的变革在于发展逻辑的重构。汉阴县构建“1+10+N”全域布局:县级乡村振兴集团统筹顶层设计,10个镇子公司联动,N个特色项目激活“神经末梢”。在人才赋能上,国企从陕煤集团等单位引进14名管理专家,开展电工、电商等技能培训500余人次,培育出一批“田秀才”“土专家”;在风险防控上,建立资产负债监测预警机制,2023年全县国企负债率从93%降至75%,实现稳健发展。

IMG_256

共富愿景:从“单点突破”到“全域振兴”的生动实践

如今的汉阴,“国企带镇村”的溢出效应正不断显现:在城关镇中堰村,智慧大棚与研学基地结合,形成“采摘+体验+科普”的三产融合场景,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在漩涡镇茨沟村,废弃的老计生站被改造成拓展训练基地,年租金收益7万元;在双河口古镇,国企策划的文旅活动让千年古镇焕发新生,游客量同比增长40%……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国企做两端(前端抓资源整合、后端抓市场拓展)、合作社做中间(组织生产)”的精准定位。

“我们不搞‘一刀切’,而是让每个镇村找到自己的‘致富密码’。”汉阴县乡村振兴集团董事长章海介绍,通过差异化发展,各镇培育了“涧池烩面片”“汉阳蒸盆子”等特色品牌,建成京东物流陕南供应链中心等重大项目,推动富硒食品、农文旅等产业规模化、品牌化。2024年,全县国企代建项目带动村集体增收超400万元,一幅“村强、民富、景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从茶园到车间,从闲置资产到产业高地,汉阴的实践证明,当国企的资源优势与乡村的发展需求深度融合,就能激发出乘数效应。随着“国企带镇村”模式入选“中国改革年度典型案例”并在全省推广,这场始于基层的创新探索,正为山区县域共同富裕提供可复制的“汉阴经验”。(供稿:汉阴县漩涡镇)

责编:曾祥秋

编辑:雷燕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政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政企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政企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29-87551069

邮箱: sxzhengqi@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