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临渭区官道镇南氏家族—— 一脉相承的赤子之心和家国情怀

(周星)金元光初年,在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南氏一族从蒲城一路向南,来到渭水之北田市里秦村堡(现临渭区官道镇南家村),或许是被这里的灵气所吸引,南氏一族在此繁衍生息。南氏家族为学著成绩斐然,为官造福一方,仁义礼智、清风廉洁世代相传,其精神风貌和历史功德令人瞩目,成为渭南乃至关中一大名门望族,清代以后,人们将秦村堡改叫南家村。

南家世为书香望族,共计出了十三位文人学士:南钊、南金、南大吉、南逢吉、南轩、南学仲、南宪仲、南师仲、南企仲、南居仁、南居业、南居益、南延铉,数百年星汉灿烂,南大吉是南氏家族的灵魂人物。

据《渭南县志》记载,南大吉(1487——1541)字元善,号瑞泉,进士出身。南大吉小时候熟读圣贤之书,在《十五言怀》一诗中就抒发了他“独念前贤训,尧舜皆可并”的少年抱负,中进士后历任户部湖广司主事、江西司承德郎、浙江司员外郎、福建司郎中、云南司郎中、浙江绍兴府知府。罢官回乡后,在今临渭区六姑泉附近辟建湭河书院,传授四书五经、理学著作和王阳明心学,成为将心学传入关中第一人。南大吉还子承父业,丈量渭南的山山水水,修撰了一部关中八大县志之一的《渭南志》,该志上溯秦汉,下至嘉靖十八年,共十八卷,约十万余字,被誉为“有良史之才”。

在绍兴的短短3年,是南大吉一生最值得回忆的时光。作为知府的南大吉在任时克己奉公、勤政爱民,是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官。因当朝打压阳明心学,王阳明本人亦不被重用。然而南大吉不为当时的风气所左右,他求知若渴、反省慎独、学以致用,他续刻《传习录》,扩建稽山书院,为王阳明讲学提供方便,均为犯忌之举,加之南大吉在主政绍兴期间,因浚通河道,触犯了权贵利益,也为他日后的仕途埋下了隐患。 
在为政3年去京述职期间,南大吉被朝中权奸罢免。他带着家人和胞弟回到家乡渭南,虽然一切都物是人非,但那少年时“独念前贤训,尧舜皆可并”的志向言犹在耳,他先在家乡启善寺开馆授学,后在渭南县城西门外湭河西岸建立渭南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湭西书院,担当起了弘扬“圣贤之学”的重任。从此,意气风发的南太守变成了开馆授学的瑞泉先生。据说,在南大吉的教导下,湭西书院一共有二十多名学子学业有成,走上仕途,成为当时朝廷的栋梁之才。

纵观南大吉一生,从浙江绍兴知府到渭南瑞泉先生,做官他坚持亲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讲学他兴学传道,经世致用。做学问,他考论严谨,述作丰富。在遭受挫折时,不以毁誉动其心,不消极避世,仍然以热忱的赤子之心入世做事的家国情怀,是他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南氏家族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以血的代价,一代代坚守着他们的人生信条,最终淬炼汇聚为“克勤克俭,耕地并重,质直忠勇,宽厚孝悌,廉洁自爱,力担道义”的家风内核,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南家村古城之南,有一条南北方向的古道。古道南通渭河,是当地人进入渭南和湭西书院的必经大道,因湭西书院为当时朝廷培养了很多栋梁之才,被过往者历来称其为“官路”或“官道”。古时的官道笔直平坦,宽度三丈六尺,有村城出资修建,并每年拨银养护。时过境迁,这条辉煌大道今日已成为村民田间生产之道了。

人们为了缅怀南大吉和南氏一族为官清廉,著史传功,大德大望,后来将“官道”用作了当地地名,也就有了今天的官道镇。

经岁月洗礼,南氏家风已经融入到官道人的血脉里。今天,我们承南氏望族之脉,先贤之风骨,盛世之凝聚,学以致用,造福乡里,再谱和谐文明新风。(张方方)

责编:周星

编辑:江筱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政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政企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政企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29-87551069

邮箱: sxzhengqi@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