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可菊:“宝盒”里飞出的文创

历史上的池河名片,是子午道。不过,那时的池河不叫池河,叫直水,其镇不是镇,是城,叫直城。

如今的池河名片,是来自子午道的鎏金铜蚕。源于1984年农历冬月19日,谭家湾村农民谭福全率领子女在池河淘金时淘到了这个价值无量的国宝。今天,当我走进石泉县建在池河镇的“金蚕之乡展览馆”,去寻找国宝踪迹时,谭福全的三女儿谭可菊告诉我:“国宝已于发现的第二年,由父亲献给了国家。那个当年藏宝的木盒,如今却是我们的镇馆之宝。”

IMG_256

在金蚕之乡展览馆的东边,有个鎏金铜蚕文创产品展销馆。两馆的房子连为一体,因而被人称作东馆和西馆。当谭可菊把我们带到东馆,那琳琅满目的展品令人惊叹不止。光鎏金铜蚕的造像工艺品,就有数十种。这几款安放在桌子上的观赏摆件,大到身长半米,小到全长半寸,既有黄色的金属座基,也有乌红的实木底座,显得金黄、雪白、暗红色的各色金蚕壮观大气,栩栩如生。那些装在木盒中的金蚕,在丝绸的包裹中,显得雍容华贵。而这些装在玻璃框中的金蚕,站在或碧绿、或橙黄的桑叶状玻璃薄片上,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诗意之美。

谭可菊打开手机,翻出一张照片,指着淡黄色叶片上的鎏金铜蚕说:“这一款,销到了马来西亚!”旁边的文友瞅上一眼,称赞她打开了新的丝绸之路。

她又翻开手机,指着一张照片说:“这款雪白蚕体造型的工艺品,已于去年9月22日被德国前总统克里斯蒂安·武尔夫收藏。”她那自豪的神情,令我们对丝路文化的开拓心生感慨。

这些工艺品的创意新颖、造型别致,可以满足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审美需求。谭可菊指着巨型鎏金铜蚕身下,那些放在玻璃柜中的证书说:“鎏金铜蚕这件国宝,虽然是我家当年发现并献给国家的,但我们如今要复制它、开发它的文创产品,必须尊重知识产权,必须依法办事。”顺着她手指的方向,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授权证书以及相关部门的生产经营证书跃入眼帘。

走过一排排展柜,可见顺墙而立的货架上分门别类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因材质不同而造型各异,因功能不同而体量各异。

东边的毛绒玩具,大小不一的蚕宝宝或憨态可掬、或灵气逼人、或现古典之雅、或呈时尚之美,一个个神形兼备,逗人喜爱。南边的巨型金蚕雕塑,以其夸张的造型、细腻的笔法、逼真的神情、精巧的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西边的蚕桑食品,可谓百味齐备。名为桑葚清醇、唐宫秘酱者,自然是酒水,白酒、红酒都有;名曰桑菊饼、桑叶酥者,自然是食品。还有本草营养贡面、富硒桑叶蛹虫草粉,据说都是营养丰富、且有食疗效果的珍稀食品。当然,还有桑葚醋、桑叶茶,并有大小瓶装的果汁之类饮品,让人一饱口福。

北边的场面宽阔,布满服装鞋帽和床上用品。那些丝质柔软的裙装、衬衫、内衣,是女性的最爱。看那几位中年妇女,一进来你试这个,她比那个,不一会儿各自都选上了自己的爱物。而挂在这边墙上的男式围巾、女式丝巾,因为材质好、造型美也显得十分抢手。

他们各自拥有了身上穿戴的,还不忘挑选床上铺盖的。那大红的被面,仍是婚床的刚需;那金色的床罩,满足着城乡群众的共同需求;而造型华丽、色彩斑斓的三件套,则是年轻人的钟爱。一位红衣女子选了墨绿色的绸子被面、缎子床单,人们一看就是孝敬老人用的,个个向她翘起了大拇指。

转到大门口,我看到了两侧摆放的文化用品。盒子里的三件套,无论笔、本、杯,都令人爱不释手。水杯上的文字,记载着鎏金铜蚕的前世今生,让人饮水思源,浮想联翩。镇纸、毛笔等文具,各有千秋,人见人爱。

最是打动人心的,当数一柜子的丝绸书籍。《论语》素雅、《诗经》精致、《唐诗》《宋词》格外华丽……一本本柔软之书、温润之书、馨香之书,尽显文化活态。这才叫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引导生活又美化生活的文化创意产品。

我情不自禁地询问:“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创意产品,思路从何而来?”

谭可菊返身,走到那一柜的鎏金铜蚕工艺品前,打开第二格的玻璃门,取出一个褪色的木盒子,举到胸前,郑重地说:“我们的创意思路,来自这个宝盒。”眼前的木盒长不过一尺,宽不过五寸,高只有三寸,做工粗糙,漆质较差,已由大红褪为半红。那么,它因何而被称为宝盒呢?

谭可菊打开盒盖,取出里边的红绸子,指着空盒介绍说:“我家从池河里淘出鎏金铜蚕的那天晚上起,家里就来了一波又一波的人,有的想看、有的想换、有的想买。父亲进城找人鉴定,初步认定这是文物,他就坚定了一个信念:文物应归公,一定要交给国家。于是,他让母亲从嫁妆箱子取出这个装首饰的木盒,把鎏金铜蚕装进去,藏在箱子底。自己四处打听,为鎏金铜蚕找家。终于,在第二年九月,他借了50元路费搭便车到西安,把鎏金铜蚕交给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经鉴定,这是国家一级文物。父亲在2000年3月因病去世,享年63岁。他活着时,哪怕日子再艰难,也不曾居功向国家伸手。他死后,我们谁也不提向国家献宝之事。直到2017年,鎏金铜蚕猛然火了起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我父亲补发了“追授荣誉馆员”证书,我家和国宝又联系起来了。当石泉县在池河镇兴建桑海沧田景观、蚕桑文化展馆时,领导动员我家来经营文创产业,我母亲才把这个宝盒交给了我。”

IMG_257

谭可菊和二姐谭可春,抱着这个木盒子,走上了创业之路。随后,谭可菊又叫回了大学毕业后在深圳做平面设计的女儿,三人携手开发文创产品。这个宝盒,曾经装过鎏金铜蚕,他们就从实物造型着手,开发了一批又一批的金蚕、铜蚕工艺品。接着,又从与蚕相关的桑叶、蚕丝出发,开发工作、生活、学习用品。

创业艰难,诸事劳心。但每当想到父亲献宝的国宝意识,谭可菊就有了创新的思路;想到鎏金铜蚕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贡献,一家人就信心十足,因为,他们的眼前,有鎏金铜蚕的光芒;他们的耳边,有父母的教诲;他们的心中,有家国情怀。因此,经谭可菊开发出的文创产品越做越丰富,其业务渠道也越拓越广阔。

谭可菊介绍说:“每当市场需要新品研发,我就会从这个宝盒出发,沿着子午道到丝绸之路去找灵感,沿着池河两岸的蚕桑基地到生产一线去找素材,沿着父母期望的目光到乡亲们中去找‘金点子’。于是,创意与产品开始走向大千世界,走向千家万户,呈现出系列化的发展旺势。”

当我们明白了这个镇馆之宝的作用,谭可菊一边把木盒锁进柜子,一边告诉笔者:“后天我要到东方航空公司,去洽谈合作业务。他们已经用上了我们的金蚕造型胸针,还想联合我们开发蚕丝围巾。我很乐意开展这项业务,因为,这一合作的最大好处,是可以让蚕桑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让更多人知道陕西石泉曾出土的鎏金铜蚕。”(来源:安康日报)

责编:谷可

编辑:刘静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政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政企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政企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29-87551069

邮箱: sxzhengqi@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