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四月上旬的一个早上,在寒潮和朔风席卷华夏之时,我随市文联和市作协的采风团,从穿越崇山峻岭的包茂高速紫阳段蒿坪出口,沿窑湾沟至北沟口的三公里旅游环线,来到被青山绿水包裹的紫阳县蒿坪镇硒园农庄,这里没有被外来寒潮打扰的痕迹,那春和景明中春潮涌动的浪漫气息便一阵阵向我们扑来。
茶香是硒园农庄最灵动的向导。茶园如诗,梯田似歌。漫步在省级“十佳茶园”的茶文化旅游廊道上,贯通四村的千亩蒿坪茶园便在晨雾中舒展开翡翠般的画卷,好一派园林气象。簇簇丰满的茶树沿着山势起伏,嫩芽如初生的星子缀满枝头,将整个山野装点成流动的碧玉绿海。我踩着有九曲回廊之妙的小径,在轻盈漫步中,仿佛踏进了茶经指引的秘境。
走进采茶的农人,茶园里装满了农人的笑脸,竹框里装满了茶叶的嫩绿。那雀舌般的茶芽还凝着山岚的露珠,我轻轻拈起一枚含在唇间,清苦与甘甜便在味蕾上跳起圆舞曲,像是把整个季节的精华都收进了苛求开化的肠胃,任由茶香在胸腔里酿成清冽的甘泉。
步入茶艺表演广场,一男两女三位茶艺师优雅地表演着茶艺,为游人呈现着红、黄、绿三色茶品的绝佳味道,让游人领略了茶山的风情万种。转身我们来到茶亭,煮茶姑娘正在分茶,游人纷纷上前细品,那青瓷盏中碧汤微漾,氤氲的热气里浮沉着千年茶韵,当青绿色的茶汤滑过喉间,我忽然懂得,这满山摇曳的绿浪原是大地的诗行,这绿叶露珠的晶莹原是天空的乐曲,每片茶叶都记载着阳光与云雾的私语。
走出茶亭,我望着茶园里忙碌而又平实的采茶人,做了一次深呼吸,把蒿坪的春天都装进了行囊,那揉碎的草木气息便与晨露的清甜缠绵交融,化作缕缕幽芳漫过山岗。我终于明白,真正的茶韵不在杯盏之间,而在与这片土地气息相通的每个呼吸里,在茶树与山风亿万次亲吻酿就的天地大美之中,在地方党委政府培植产业发展惠及茶农越过小康后的乡村振兴之中。这一刻,我深深地敬畏这片茶园,因为赏景是它的初心,而富民才是它的使命。
花香是硒园农庄最诱人的代入。从茶文化旅游廊道惬意地走回硒园农庄,首先跃入眼帘的是,长排圆拱形廊架上一串串争奇斗艳的绛紫色紫藤花卉,它谦虚地垂头迎客,让游客爱怜抚摸,尽显妩媚和摇曳。庭院内外的迎春花向游人展示着最得意的金黄盛装,樱花正在使劲地绽放最后的艳丽,还有那已经孕育果实的杏花和海棠花,也将一抹抹芬芳洒向游人的心怀,奉献着谢幕的香魂,生态廊道上处处都是开口大笑的野草和野花,让你不自觉地放轻了脚步,温柔而小心地漫步前行。农庄被绿色包裹,让色素染透,尽显生命的张力。还有室内的一品香、鸿运当头、蝴蝶兰等各类花卉,更是五彩缤纷,娇艳欲滴。可以看出,这里的硒园农庄,除了游人的喧嚣,在鲜花和绿色的簇拥下,完全是一派风和日丽、安静祥和的样子,正在散发着富硒泥土的幽幽芳香。
午餐过后,我与硒园农庄进行了视野上的充分交流。登高俯视,农庄坐落在蒿坪镇美丽乡村游的大地圆点上,总占地面积达6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千余平方米,内设有多功能厅、休闲小憩天井、茶艺书画室、垂钓池塘、大型停车场、文化长廊等,是城里人的民俗,是乡下人的酒店。它被翠绿青山环抱,亭台楼阁错落,小桥流水相伴,四野花开不断。而它周围的农舍,青砖黛瓦的院落,依着山势层叠,背靠青山翘楚,好一派新农村的景象,就连那农舍螺旋上升的小径,都闪耀着新时代的韵律,一副城乡一体化的美丽版图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行走在农庄的田野上,这里有荷塘、草莓采摘园、农家小菜园、苗木花园、竹林廊道、游乐园、垂钓池塘,茶叶观光园多层次的旅游体验。毫无疑问,来到这里,春可踏青摘茶,夏可垂钓采莲,秋可品果听歌,冬可挖藕赏雪,绝对是四季风情游的好去处。
站在田埂之上,我极目四顾,东边麦浪滚滚,西边豌豆簇簇,坎上黄花青绿,坎下蚕豆含苞。荷塘里的莲荷正在做盛夏怒放的热身翻滚,田地里的油菜花在做卸妆前的镜像反射,草莓园里草莓羞红了脸,农家小菜园里的各类青菜和调料染绿了黄土,竹林里的竹笋挺身而出,苗木花园的盆景翩翩起舞,游乐园的歌声袅袅飘荡,到处都是嫩闪闪,花蓬蓬,香飘飘……
从我身边纷至沓来的那些游客,不自觉地参与到与大地的互动之中,纷纷跳入田野,摘吃鲜嫩的豌豆角和熟透的草莓,并在农人的指点下,种植辣椒、茄子、西红柿等蔬菜,把自己变成了农人的模样,而真正的农人却像游人一样,背着手,瞭望着绿色田野,心旷神怡。如果你初来乍到,根本分不清谁是游客,谁是农民,而这里打造的生态环境,也让你根本分不清哪里是农村,哪里是城市,这也许就是美丽乡村游的真正样板吧!
文香是硒园农庄最深厚的内涵。紫阳将本土文化装入蒿坪,蒿坪将本土文化装入硒园农庄,硒园农庄将本土文化装入游人的心里。无论是在茶山、在田野,在农庄,还是游乐园,紫阳的本土文化就像春风一样,吹拂在游人的周身,文旅融合在这里得到了极致的体现。
那茶园高坡的巨型茶壶一直流淌着富硒山茶的清香,时时勾起赏茶人的一帘幽梦。那陆羽的《茶经》翻滚着茶叶的千古奇妙,解读了茶禅一味的万古经络。那元稹的《一七令.茶》宝塔诗,直叫游人“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那白居易的《萧员外寄新蜀茶》,饮后惊呼“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在这茶园里,满是文化的基因,渗透着诗词的温润。
下午时分,我们齐聚在硒园农庄的游乐园。硒园小哥一曲曲清澈高亮的紫阳山歌,在唢呐、二胡、电子琴、旗袍舞大妈以及老板娘的伴舞伴奏中,如春江碧水滋润着心田。那“三月采茶茶发芽,妹在山上摘新芽。哥在江边摆渡忙,茶香飘过九道梁”,迸发出紫阳山民的爱意浪漫,那“郎在对面唱山歌,姐在房中织绫罗”,传递着紫阳山民的柔情蜜意。还有那青云社学生齐颂的《蒿坪赋》,赋出了“五马奔槽”“七宝连云”的万丈豪情。最难忘的是,晚宴上除了硒园小哥继续在魔音穿脑外,有一位蒿坪的“龚丽娜”,以紫阳高腔的独特演绎方式,如滚滚惊雷,将紫阳民歌唱得穿云裂石,把紫阳大山唱得山崩地裂,直把人们惊艳得如河马张嘴。
最让我没想到的是,我一直以为发祥地在金州的汉调二黄,它的根系竟然扎在了蒿坪,这里才是汉调二黄的真正发源地。这种婉转清透而又铿锵高亢的、美丽悠扬而又古老深邃的汉剧之音,在蒿坪河沿岸流淌不息,承载着蒿坪天空的日月星,凝聚着蒿坪人的精气神,是蒿坪的山水之根,是蒿坪人的文化之魂。
在我们告别游乐园时,一首京腔《说唱脸谱》正划过蒿坪的湛蓝长空,在天地之间雄浑旋转:“那一天爷爷领我去把京戏看,看见那舞台上面好多大花脸……蓝脸的多尔礅盗玉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这脱胎于二黄母体的京剧,唱的我们走路都雄赳赳,气昂昂,阔步走向新农庄。
味香是硒园农庄最地道的呈现。一餐富硒宴,香飘醉山岚。晚上硒园农庄的盛宴,全是就地取材的紫阳蒸盆子、土鸡、水晶肉以及各类纯天然无污染的时令蔬菜、山野菜等,每道菜都煮着秦巴山的灵秀,炖着汉江水的悠长,更煨着硒园农庄里的田园牧歌。
当餐桌上飘来第一缕清香时,我的胃就开始敲锣打鼓。那“紫阳蒸盆子”里裹挟着的腊肉、土鸡、莲藕,情浓的就像桃园三结义,越吃越亲近;那“富硒三宝”中的黑土豆、红山药、紫玉米,就像植物界的复仇者联盟,越吃越豪爽;那“硒水点豆腐”,就像青花瓷碗里的琼浆玉露,越吃越润心,那“现蒸水晶肉”,就像大海中的极品红玛瑙,越吃越思念。那“茶叶炒腊肉”,就像茶马古道上的经典桥段,越吃越醇香。还有那“蒿子窝窝头”,“蒿子炒鸡蛋”,“蒿子炖豆腐”等美食,真正爆炒出了蒿坪的味道,也爆炒出蒿坪称谓的由来,让你的脑膜芯滋润在蒿坪的美食王国里而无限畅想。
晚宴的主食,是油饼子酸拌汤,其饼子的内核是猪油渣子,拌汤的内核是酸菜坛子,这道简易的美食,再配上辣椒、香菜等小菜后,就像黄金搭档演绎的精彩戏剧一样,让你经过酒精麻醉后的身体,既开心又开胃。
我用充满弹性的胃囊全部接纳了这些美食,美食中的味道,既有酸辣味、糖醋味,也有清香味、田园味,无论哪种味道,都饱含着妈妈的味道、外婆的味道,那里面透着最野的鲜,最活的绿,最纯的真,在我们唇齿间鲜活流动的那一刻,最终都幻化成一缕缕绵恒持久的乡愁味道。
满桌子的食客,都在津津乐道地谈论紫阳味道。面对这桌丰盛的佳肴,我在想,其实,紫阳味道就是蒿坪味道,蒿坪味道就是硒园农庄的味道。这味道很坚持,植根本土,风靡八方;风雅百年,经久不衰。而今,在游人你来我往的加速互动中,这味道正从硒园农庄飘向蒿坪河,从蒿坪河飘向紫阳县,又从紫阳县飘向神州大地。
这次采风,我的结论是:富硒茶是蒿坪土地上的“健康密码”,富硒宴是硒园农庄舌尖上的“长寿基因”。所以,离开蒿坪的那一刻,我高声叫道:不尝硒园味道的香,不赏田园风光的景,不听紫阳山歌的曲,何必匆匆来蒿坪?
丁天:曾用名,丁天地,男,汉族,陕西省旬阳县人,1965年8月生,党员,研究生学历,高级绿色建筑咨询工程师,房地产策划工程师。先后在乡镇、县直、市直等单位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任职。出版有长篇小说《汉城风云》、通讯集《心路历程》、中篇小说《抗疫日记》等,现为中国作协作家库入库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第五届省书协理事、市奇石协会名誉会长。(供稿:紫阳县蒿坪镇)
责编:曾祥秋
编辑:雷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