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春风吹过秦岭南麓,农家小院门前的樱花如云似雪。干活的吆喝声从半山坡上传来,春耕生产的喜悦与机器轰鸣声在山间共鸣,一幅“春风万物生,人间好时节”的生态画卷在江口镇徐徐展开。
古村落变身“聚宝盆”
“梭椤树梭椤呀,梭椤树下是我家”,走进梭椤村,民歌合唱团正在春日暖阳下采风,茅草棚改建的议事亭里传来悠扬歌声,石磨盘、竹篱笆,静谧美好的田园风光成为了游客和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从人居环境整治到和美乡村建设,梭椤村从小切口打开乡村建设新局面,12处村民共商共建的“微景观”成为游客打卡点。
如今,梭椤村以和美乡村建设为突破口,非遗传习坊、认购一分地、三园三坊等一个个凸显乡村韵味,唤醒乡愁记忆的改造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生态美、产业兴的美丽图景让古村落成为“聚宝盆”。
脱贫村吃上“资源饭”
刚刚过去的三月,漩滩村“很忙”,天麻、猪苓、西洋参在山坡上“排队”等待种植,优越的地理条件和适宜的温度气候让漩滩村成为药商眼里的“香饽饽”。
漩滩村村委会对面,走过一个桥就到了林家坝,蜿蜒的山路旁全是药材地,“山顶上是300亩西洋参种植基地,下面是老百姓自己种的,”提起村上的林下经济,支部书记刘达毅滔滔不绝,“这边正在种红天麻,前边在给西洋参耙地,整个山坡的中药材带动了50多户群众就近务工。”
从贫困村到脱贫村,从为村集体经济发愁到突破30万元,漩滩村用“生态牌”吃上了“资源饭”,“今年我们村还和青岗坪、柳川沟强村富民公司联合,各出资20万,在其他镇租地种了乌天麻,等收成的时候我们集体经济又可以增加一大截了。”刘达毅说道。
土特产成为“金饭碗”
范条峪村距离集镇21公里,是江口镇最远的村,广阔的山地为散养家畜提供了地理优势,在范条峪村,生态养殖场随处可见。
余建平是村里的养殖大户,他的生态鸡跟商超和冷链物流都签订了合作订单,“我一点都不愁卖,今年我又买了6000只鸡苗,争取比去年赚的更多”。余建平一边说着一边忙活着搭建新鸡棚。除了生态鸡,范条峪村的跑山猪也是鼎鼎有名,每年过年前,“创业达人”王友坤的散养黑猪都被早早预订一空,去年70头跑山猪帮助他实现了年产值30余万的收益,“今年我要努力打造黑猪养殖品牌,带领大家一起致富。”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春天里的紧迫感,蕴藏于梭椤村的乡村建设、漩滩村的林下种植、范条峪村的生态养殖中,也体现在江口镇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中。(供稿|聂晶晶)
责编:曾祥秋
编辑: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