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两人在楼道里剑拔弩张,小区片长老王赶忙上前劝架:“你俩去司法所,让小丹给你们说道说道,不比在这吵架管用?”
听到此处,两家人虽都气鼓鼓的,但还是一块儿朝着街道搬迁小区那间挂着司法行政徽的小院走去……
在秦岭腹地的商洛市镇安县高峰镇,乡亲们遇到邻里纠纷、法律困惑或是生活难题时,总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地方——镇安县司法局高峰司法所。这里的工作人员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实意的服务化解矛盾,成了群众口中值得信赖的“自家人”。
把“办公室”搬到群众家门口
“光坐在办公室可不行,群众在哪儿,咱们司法所的工作就要做到哪儿!”这是高峰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共识。为真正摸清镇情、掌握民意,该所建立了常态化走访机制。工作人员联合镇平安法治办,带着各村调解委员会的成员挨家挨户串门,以唠家常的方式听大伙儿念叨工作上的烦恼、生活中的琐事,还有着急解决的困难。田间地头、农家小院、街边店铺,都成了他们的“流动办公室”。靠着这双脚跑出的“一线情况”,工作人员很快和乡亲们打成一片,精准掌握了社情民意的“第一手资料”,为基层社会治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对象的管理帮扶,是司法所的重点工作之一。高峰司法所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依法依规做好日常监管教育的同时,更注重用心用情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重拾生活信心,顺利回归社会。
今年春节前,高峰司法所工作人员例行走访时来到了社区矫正对象徐某的住处,眼前的景象让大家心头一沉:家里几乎没什么像样的东西,年货更是没着落。深入交谈后得知,徐某家境困难,年近九旬的岳父长期卧床需要照料,妻兄生活不能自理,两个孩子还在上学。他入矫后只能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沉重的家庭负担让他情绪低落。
工作人员一边安抚徐某情绪,鼓励他积极面对,一边迅速整理材料,向镇政府和相关部门反映情况,为徐某的妻兄成功申请到“五保”供养待遇,为其岳父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金。春节过后,司法助理员刘丹联系工程队,为徐某找了一份修路的工作。“是司法所的同志帮我渡过了难关!我一定好好接受社区矫正,靠双手养活家人,争取早点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徐某的转变,正是高峰司法所用心帮扶特殊群体、预防重新犯罪的生动缩影。
当好基层治理的“平安哨兵”
高峰司法所积极融入全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格局,配合镇综治中心、派出所等部门参与治安联防联控。在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中,工作人员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无论是检查宾馆旅社反复叮嘱“入住登记务必规范,安全措施必须到位”,还是深入沿街店铺开展安全防范和反诈宣传,他们都一丝不苟。
在协助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时,他们认真测试消防栓水压是否充足,仔细查看灭火器是否有效、监控设备是否运行正常,紧盯每一个可能存在隐患的角落。他们在集贸市场、重点路段和人群聚集区耐心讲解安全知识,增强群众防范意识。正是这种“婆婆嘴”式的提醒和“铁脚板”式的巡查,为高峰镇的平安和谐增添了一道坚实防线。
做矛盾纠纷的“金牌调解员”
高峰司法所将调解工作作为服务群众、促进和谐的“看家本领”,坚持“发现得早、处理得小、解决在萌芽”。去年夏天,渔坪村村民陈某和石某因收庄稼的通行问题产生纠纷。陈某收玉米要经过石某田边的小路,石某不让走,一气之下把路堵了;陈某也不甘示弱,同样堵了石某收庄稼的必经之路。双方从口角争吵发展到肢体冲突,矛盾迅速激化。
接到村调委会报告后,高峰司法所第一时间介入,迅速组成调解小组,把双方请到村调委会。工作人员耐心倾听双方诉求,厘清矛盾焦点,随后“对症下药”,结合民法典中关于相邻关系、通行权的法律规定,讲清“法理”,指出封堵道路行为的违法性;同时,引导双方回忆多年邻里情谊,体谅农忙时节行个方便的重要性。经过多次耐心沟通、释法和疏导,陈某和石某均认识到了自身错误,最终各自主动拆除路障,握手言和。
像这样的调解故事,在高峰司法所还有很多。该所工作人员用真心换真情,用实干赢信任,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篇章。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司法所是推进基层法治建设、平安建设、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重要力量。在秦岭深处,这群“法治贴心人”的脚步从未停歇,他们将继续用责任与担当,守护着这一方水土的安宁与祥和。(来 源:群众新闻)
责编:刘朋涛
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