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红色故事,传革命薪火(新语·让好声音成为最强音)

    红色纪念馆要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不断创新宣讲模式,在讲解中植入多种艺术形式,使讲解鲜活起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团结带领人民建立了伟大功业,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红色故事。红色纪念馆要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不断创新宣讲模式,在讲解中植入多种艺术形式,使讲解鲜活起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

  坚持以观众为中心。讲解的对象是观众,观众因年龄、文化背景、职业等因素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有着不同的兴趣和心理诉求。讲解时要与观众进行沟通、交谈,及时了解观众的所思所想,用不同的形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坚持以讲解为主。在参观过程中,讲解员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释一个人物、一段历史,其他艺术形式的植入是为了使讲解更加生动、更加贴近大众,让观众更加深入理解历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无论如何创新,都不能离开讲解这个基础,要以“讲”为主,其间穿插不同的展现形式。

  坚持恰如其分地植入新形式。新形式的植入是讲解员根据展览资源、文化资源、自身资源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要在最恰当的地方植入最贴近内容的形式,让观众顺畅自然地掌握有用信息。因此,讲解员要认真分析讲解内容、陈列结构,做到知道应该给观众讲什么、什么时候讲给观众、观众应该得到什么。

  多种讲解形式相结合。讲解形式的创新,在于让观众在参观时,通过讲解员各式各样的表现手段,诸如情景剧、舞蹈、唱歌、快板、演讲、点评式讲解等,更加深刻地领略展览所展现的历史事实和精神实质。近年来,西柏坡纪念馆的讲解员往往会在讲解中,深情唱起一首红歌:“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样的展现,把红色历史变得更加鲜活,观众更易于接受。

  此外,讲解形式的创新还要重视与本土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西柏坡纪念馆汲取了河北当地的民谣快板,把非遗民谣融入纪念馆的宣讲工作中,既让观众耳目一新,又弘扬和传承了本土文化。讲解还可以适当地让观众参与进来,西柏坡纪念馆每天定时在中共中央旧址组织唱民谣、扭秧歌,观众随时可以参与。形式虽简单,但能让党史教育“活”起来。

  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在变化中持续发展,红色纪念馆要把红色故事讲得入脑入心,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编辑:汪洋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政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政企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政企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29-87551069

邮箱: sxzhengqi@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