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准星对准未来战场

——陆军边海防学院昆明校区“洪文强科研团队”记事

       “作为军校学员,在强军兴军征途中找准定位,用智慧浇开创新之花,才能无悔于这个新时代。”近日,陆军边海防学院昆明校区“洪文强科研团队”勇夺国际大奖,为国争光的事迹,被学院教职员工津津乐道。
       前不久,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在德国柏林落下帷幕,昆明校区“洪文强科研团队”荣获此次大赛三等奖,成为我军院校唯一获奖的参赛队。
       这个团队由3名战士学员、1名青年学员、1名维吾尔族学员组成、以学员洪文强为主要负责人的科研创新团队,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大赛中,过关斩将,夺得大奖——
       2018年9月,该团队参加第十二届国际创新创业大赛西南赛区选拔赛,面对来自重庆大学、四川大学等百余支团队,斩获分赛区一等奖并获得入围中国总决赛资格。
       2018年10月,以总评第一名的成绩,斩获第十二届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总决赛一等奖,打败了200多所高校520支参赛队。
       2019年3月,该团队在原创中国精英赛暨全球创新教育大会上,战胜了120个团队,夺得特等奖,成为获得参加德国柏林国际赛资格的5支中国代表队其中之一。
      “洪文强科研团队”勇于认识自我、敢于追逐梦想、成于矢志强军,最终让理想之花绽放在强军征途上,让我们走进这个平均年龄仅有24岁的科研团队,品味英雄莫问出处、敢超自我、志向强军的拼搏故事。

英雄莫问出处

       2018年7月的一天,学员洪文强看到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的赛事通告,令热爱搞科研的他喜忧参半,喜的是,终于能够在大赛中经受磨炼;忧的是,目前,学员研发力量不强,难以与强手抗衡。
       如果错失这次机会,非常可惜,如果组队参赛,或许有一线希望。得知他的想法,大家褒贬不一:作为指挥专业学员,偏要在科研创新上“逞能”,自讨苦吃;具有科研特长的学员寥寥无几,参赛胜算微乎其微,等于自取其辱……
       这一度让他闷闷不乐、茶饭不思。
“虽然我们学的是指挥专业,但科研创新的大门向每个人都敞开着,作为边海防学子,依靠科技兴边更是每名学员义不容辞的责任。”队长盛辉、教导员毕少坤主动靠了上去,一番劝解,帮洪文强解开了思想疙瘩。
       “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我们都是追梦人。”洪文强带领成员找来资料,认真研究比赛规则,连续几天挑灯夜战,一份参赛申请书放在了校区领导的办公桌上。
       “边海防部队的指挥员不仅要练就过硬的军事素质,还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战争。”得到校区领导的肯定,洪文强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
        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如何壮大研发力量,尽快充实研发力量,备战选拔赛,洪文强陷入了沉思。
       不久,食堂门口出现了一张“英雄帖”,一番面试、操作考核后,莫东明、木尔扎提·库鲁万江、尹燕鋆和李万年4名学员成了新成员。擅长程序编写、英语翻译、机械制图、建构模型、材料选购的人员全部聚齐,洪文强为主要负责人,“洪文强科研团队”组建完毕。
       大家被洪文强“英雄莫问出处”的勇气和胆识所折服,也为他们不轻言放弃的执着感动。

勇于敢超自我

       “欲戴王冠,必承受其重。”
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好比一场接力赛,一次失利就意味着“出局”,容不得半点马虎大意。这对于刚组建的团队,一切都要从“零”开始。第十二届国际创新创业大赛选拔赛将于3个月后举行,拿下这场比赛,才能进入下一轮的中国总决赛。
        科研创新涉及的专业知识很多,对于指挥专业出身的学员,雪上加霜。那段时间,除了上课和训练,他们几乎泡在图书馆和自习室,查阅资料、拟制方案、建立模型。
        在缺少专业教员、相关知识的情况下,洪文强带领参赛队员依托互联网,通过网络远程教学,“恶补”指挥自动化等专业知识,争取用最短的时间补齐“短板”。
        为便于团队搞研发,学员队将一间学习室改成实验室,供他们进行设计研发、实装实验。白天上课和训练,熄灯以后,队员们聚集到实验室,从研究单片机小车开始,分析工作原理,学习指挥控制自动化等基础知识。遇到不懂不会的,就上网学习,直到弄懂为止,克服了研发道路上的一个个“拦路虎”。
        校区领导十分关心团队建设情况,帮助他们解决不少实际困难,提供经费和物资保障,买来牛奶、面包等加班食品,购置研发器材,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得这些“幼苗”在创新这块沃土茁壮成长。
如果在机器人上加装超声波、红外线等模块,会不会使得机器人变得更加利于操作,识别更加灵敏……
从追梦者到跟跑者,洪文强带着队员大胆设想和尝试,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一步一个脚印向着创新高地进发。
        2018年9月,第十二届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举行选拔赛,在全国设立了19个分赛区,每个赛区第一、二名,才有资格参加中国总决赛。
       洪文强带领团队赴重庆参加西南赛区选拔赛,与来自重庆大学、四川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百余支高校团队一决高下。
       经过激烈角逐,该团队参赛队作品《智能共享物流机器人》,一出场就受到组委会赞赏,在上百个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斩获了一等奖。
       收获了鲜花和掌声,洪文强没有沾沾自喜。
      “跑赢首程不等于跑赢全程,只有步步为营才能步步赢。” 参赛队员成了校区官兵眼中的“英雄”,洪文强向大家作了经验交流和参赛心得。
       在总决赛上,400余所军地高校、2800余个初赛团队展开激烈争夺,“洪文强科研创新团队”再获一等奖。
       “这几个军校学员不简单,创新搞得很好!”全国政协副主席郑建邦专门赴展区看望洪文强等人,看着一张张稚气未脱的面孔,禁不住称赞。
       “让科技创新引领学员成长成才,吸收更多的有志学员参与创新。”校区抓住这个时机,发挥“洪文强科研团队”辐射效应,推进第二课堂建设,机器人、无人机等17个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一轮创新潮流喷薄而出。

志向强军

       大浪淘沙,烈火识金。
“洪文强科研团队”没有停止创新的脚步,而是向着更高的山峰冲击,全力以赴备战2019年国际原创中国精英赛暨全球创新教育大会。
       比赛越到最后,对手就越强大,参赛作品的质量会更高。
       如何提高参赛作品的核心竞争力,在总决赛中脱颖而出,成为摆在团队面前的现实问题。
       有的提出继续优化模型和程序,使作品的外形更加炫酷,操作优程序更加智能便捷;还有的认为在答辩视频和文案上使劲,充实内容,把文案做得更加完美……
      “优化模型和程序,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可能性较低;完善答辩视频和文案,又治标不治本。”看到研发遇到“瓶颈”,洪文强陷入了沉思。
       “我们应该聚焦提升陆军边海防部队战斗力进行创新实践。”一次实弹射击,洪文强看到负重学员在陡峭的山坡上艰难前行,受到启发,与大家交流了想法。
       “向部队靠拢、向实战靠拢,研发的作品跟部队训练结合起来,被部队广泛应用,这样的创新才管用。”洪文强与队员碰撞出了火花,打开了思路。
“将智能共享机器人改造为班组支援保障机器人!”洪文强的这个设想,得到校区领导的认可和支持。
        从“蹒跚学步”到“学会跑步”,洪文强带领团队进行工程化设计,制作图纸,联系工厂加班加点制作。
机器人虽然设计出来了,但是效果差强人意。眼看比赛日程越来越近,他们向边海防专业教员请教,听取边海防部队的战友意见建议。
       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图纸设计不够严谨规范,忽视了不同地形的摩擦系数对机器的影响,履带材质与地形实际情况不符……洪文强带领队员紧贴边海防部队单兵负重及实战环境,先后20次对参赛作品修正设计,最终《班组支援保障机器人》悄然诞生。
       在精英赛上,经过项目展示、路演、全英文公开答辩等环节的激烈角逐,“洪文强科研团队”的参赛作品以先进的创新理念,广泛的军事应用前景斩获特等奖。
       陆军院校学员获奖的消息不胫而走,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阿龙·切哈诺沃专门与参赛队员合影留念。(吴国东 周俊义)

责任编辑 :常佳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政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政企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政企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29-87551069

邮箱: sxzhengqi@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