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不必去远方,家乡就是好地方。”对池河镇良田村返乡创业青年郑书平来说,家乡不仅是温暖的港湾,更是实现创业理想的广阔天地。
2014年,21岁的郑书平带着对都市的向往赴上海务工,却始终牵挂着陕西安康的家乡池河镇良田村。2023年,当得知村党支部准备依托“三联”机制整合周边村资源发展富硒预制菜产业后,敏锐捕捉到产业发展机遇的他,毅然放弃城市工作,决定返回家乡良田村种植紫皮长茄。
返乡后,郑书平清醒地认识到,虽然自己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但在紫皮长茄种植方面是个门外汉,没有专业知识的积累,自己的创业之路将很难走的长远。于是,他积极参与县镇村组织的富硒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理论课堂上,他认真聆听农业专家的授课讲解,从土地整理、种苗移栽、疾病防治到采摘售卖,每个关键环节和注意事项,都熟记于心;田间地头上,他向种植大户虚心请教,邀请第一书记“组团服务”预制菜产业服务小组实地指导虫害防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正是凭借这种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和毫不懈怠的精心管护,他的紫皮长茄种植面积从最开始的5亩扩大到了15亩,年产量将突破15万斤。
在紫皮长茄种植初具规模后,郑书平又开始思考如何将特色产业做出品牌、做出优势。他从本地干菜制作中找到了灵感,花费5万余元引进烘制设备,将紫皮长茄加工成茄子干,不仅解决了新鲜茄子不易保存的问题,更是延长产业链提升了茄子附加值。今年,预计可烘制茄子干2000斤,增加产值2万余元。此外,他还拓宽农副产品品类,收购周边农户种植的豇豆、土豆、竹笋、萝卜等,用于制作各类干菜,不仅让自己口袋“鼓起来”,还解决了周边农户新鲜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在农副产品销售上,郑书平紧跟时代步伐,一方面依托石泉火爆的旅游市场,利用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在石泉县城流动摊位设点售卖,向外地游客推销本地特色农副产品;另一方面,利用个人微信朋友圈、抖音等平台,动态展示农副产品制作过程,通过电商平台将优质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在他的努力下,不仅拓宽了村上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还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带动6户农户年均增收3000余元。
乡村振兴的画卷,需要青春的笔触去描绘。作为新时代“新农人”,郑书平不仅通过勤劳智慧让良田村的蔬菜端上都市餐桌,更以亲身经历诠释着农村不是人才的“输出地”,而是干事创业的“聚宝盆”。如今,他正以“火种”之姿,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着技术、资金和梦想回归家乡,将青春热血洒在家乡沃土,用智慧与汗水蹚出一条产业兴村之路。(作者:董 欣)
责编:谷可
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