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传智:以青春许国,以勤恳报乡

唐传智是陕西省黄龙县界头庙镇小峪村人,生于1949年7月。他的生活轨迹,就像黄土高原上的一条小路,平凡却有着自己的走向。

IMG_256

1968年2月,19岁的唐传智踏上了从军的路。这是他第一次走出黄龙县,坐在西行的列车上,他看着窗外的景色从熟悉的黄土沟壑,渐渐变成陌生的戈壁滩。他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8018部队,开始了在青海、新疆等地的军旅生活。

新兵训练并不轻松。西北的冬天格外寒冷,训练场上呵出的气都能结成白霜。唐传智后来回忆说:“冷是真的冷,但大家都一样,没人叫苦。”因为训练刻苦,他很快被任命为班长。当班长不仅要自己练得好,还要带着全班一起进步。他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帮新兵纠正动作,讲解要领。

在部队的第五年,原本到了该退役的时候。这时部队接到通知,需要一部分骨干延长服役期。指导员找唐传智谈话时,他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组织需要,我就留下”,一年后,他才正式脱下军装。

回到界头庙镇后,唐传智被安排到农机站工作。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懂农机的人还很少。但他有股不服输的劲儿,找来说明书一点一点地学,遇到不懂的就问县里来的技术员。农机站的老同事还记得:“传智学习很认真,一本说明书都快被他翻烂了。”

在农机站的十五年里,他大多数时间都在跟拖拉机、播种机打交道。农忙时节是最忙的,常常天不亮就要出门,去给各村检修农机。有时为了抢修一台机器,要忙到深夜。村里老人说:“传智修机器很细心,一个螺丝松了都要拧紧。”

离开农机站后,唐传智回到村里务农。从修农机到种地,这个转变很自然。他说:“我本来就是农民的儿子,回到地里干活很正常。”每天清晨,他依然早早起床,这个习惯是从部队带来的。地里的活计不轻松,但他总是做得井井有条。

如今,唐传智年过七旬,仍然保持着劳作的习惯。他家院子总是收拾得整整齐齐,农具摆放得井然有序。村里年轻人有时会来看他,听他讲讲过去的事。他说得最多的是:“不管在部队还是农村,把该做的事做好就行。”

他的孩子说,父亲很少提起在部队立功受奖的事,那些奖状一直收在箱底,从不拿出来示人。在唐传智看来,当兵是尽义务,修农机是工作,种地是本分,都没什么值得夸耀的。

傍晚时分,他常坐在家门口的石墩上,看着远方的山头。那些山,他年轻时曾经走出去,后来又回来了。就像很多同时代的人一样,他的人生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只是在每个阶段都尽了自己的本分。这种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或许就是他留给后人最珍贵的财富。(图文:任乐忻)

责编:马俊理

编辑:刘静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政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政企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政企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29-87551069

邮箱: sxzhengqi@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